信息来源:央广网
发布时间:2025-10-10
浏览 次
“苏超的起源就是我们‘村界杯’。”江苏徐州沛县鹿楼镇七八堡村踢球的球员都爱这么说。虽不够严谨,但确实,2023年“村界杯”爆火,此前沛县村民们踢球已有百年历史。七堡村、八堡村更是近现代沛县乡村足球“豪门”。
“追溯到汉朝,沛县就有蹴鞠传统。”鹿楼镇果农球员马运强说,刘邦的故乡就是沛县。
足球“野”史:这里踢球是“祖传”的
今年8月下旬,2025江苏省乡镇足球联赛(沛县站)暨“村界杯”选拔赛开赛。这也是当地“村界杯”首个选拔赛。
场上奔跑的马运强是果树下的“黄金右脚”。8月也是当地梨子丰收时,比赛之余,拥有几十亩果园的果农马运强总是踏着露水摘梨。
清晨,七堡村和八堡村的主干道收梨的卡车排起长龙。果农们有的从车上取筐往田里赶,有人已经满载而归。叫卖声、讨价声、喇叭声混成一片,热闹得连路都快走不通。村里常年培育桃、梨、苹果等特色果业,除冬季外,春夏秋三季花连着赏、果挨着收,采收赏玩从不间断。
今年80多岁的翟居义几乎村里每场球赛都来。球员们称他为“沛县足球的灵魂人物”,翟居义有些不好意思:“我只是起到了一些承上启下的作用。”
据考证,早在二十世纪世纪二十年代,村民就自发开展足球活动。作为目前七八堡村最年长的球员,翟居义介绍,“我印象中,父辈都在踢球。到了二十世纪世纪五六十年代,打谷场空了或者地里花生、棉花收了,我们竖两根棍子,拉根绳子,就是球门。”翟居义表示,“那时候踢球就是踢野球。谁踢得远、谁踢得高就是球技好。”
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村里踢球踢出名的,人人都有个响当当的“花名”。那是老少爷们儿挤在土场边,用最朴素的智慧封的号——技术深不见底的叫“周缸子”;后来出了个更能耐、技术上把他“盖”住的,就叫“大锅盖”;还有脚下生风的“飞毛腿”、穿一件红汗衫突破的“穿心红”、跑起来会漏出花里衬的“花腰带”,以及蹬着一双白球鞋满场飞奔的“小白鞋”。每一个绰号,都是一枚闪着泥土光泽的勋章。
直到翟居义成为当地的初中体育老师,并在师范类高校进修,他才正式培养出一批职业好苗子,入选省市体校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,村里成立了男子足球队、女子足球队。七八堡村的球员们也在他的带领下第一次登上全国农民足球赛场,获得全国第六名。球员们回村时,村民夹道欢呼。
“踢得特别好的,就能进村里的‘足球名人堂’。”马运强语气里全是自豪,“就好像是国际上的马拉多纳、贝利!”
他口中的“国际球星”,其实有些代表县里、市里去踢过几回省级比赛。但在乡亲们眼里,都是耀眼的世界级“球星”。
“你别看我们两个村加起来也就三四千人。”马运强表示,“可像我这样,真正受过正规训练的,少说也有一百多号人!我跟我哥都踢。村里‘球三代’‘球四代’多了!”
在这儿,踢球是“祖传”的。这股子传承的力量,推着曾经的少年奔向四方。有人走进了专业队的绿茵场,有人在场边吹哨,还有人握着话筒,用带着乡音的激情,把比赛解说得如同战场。
球场新篇:这里的球场全世界最特别
李居海是沛县七八堡足球协会会长,也是鹿楼镇球队的一员。刚主持完球赛开幕仪式,他就急着换球衣了。他也是翟居义的学生。
“之前村里也没个像样的足球场。”李居海笑着说,“有时候我们几个村约着踢球,‘球场’中间是一条路,大卡车经过就得停下来避让。”李居海回忆,说是球场,其实就是一路相隔的两块平坦土地。有时候在地里踢球,球迷们也帮着平整土地,很快就能收拾出来。
村民们踢的是用旧布料和布条缠成的“布蛋子”。直到1958年,七八堡村拥有了第一只真正的足球。全村人你一角、我两分地凑出了“巨款”。由于沛县和丰县买不到足球,村民李仅堂主动担起这份重任,揣着全村人的希望前往其他县城,来回步行一百多里路,终于带回了这只足球。
2019年,江苏省体育局推进社会足球场建设,县体育部门和镇政府在七八堡村建设了全县第一个标准足球场。
这或许是世界上最特别的足球场之一——它的前身是废弃矿坑,在推土机的轰鸣中,被填成了平坦的绿茵场。四周建起了观众席,更衣室、小店铺一应俱全。最妙的是球场里外都种上了树,尤其是苹果等果树,那是村里人最自豪的产业。
这个暑假,就在李居海、马运强在赛场上奔波时,村小的孩子们也获得了一片翠绿的新球场。很多家长碰到李居海都急切询问,啥时候选拔小球员,希望自家孩子可以踢上职业比赛。
“目前,三个新球场在规划中,还有孩子们可以玩乐的足球公园,就在我们足球场旁边。到时候就可以举行更大的赛事了。”李居海充满期待,希望孩子们带着一代代人的梦想走向更大的舞台。
“顶级赛事”:泥土味的“村界杯”迎来新朋友
2023年是厚积薄发的一年。那年春节假期,这个沾着泥土的足球系列赛事闯入大众视野,一时间铺天盖地的新闻与关注,让大伙又高兴又无措。
“名字是网友起的,说我们是乡村世界杯,简称‘村界杯’。”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志永说,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余热犹在,按照惯例,几个乡镇在2023年春节期间正常组织球赛,结果被观众发到网上,引起热议。
2021年春节开始,村民们自发组织足球赛,规模逐渐越来越大,时不时就会上热搜。近两年春节赛事期间,观众更是达到二三十万人次。每逢比赛日,观众就像赶集般涌来。早早到来的老人也不坐观众席,直接从家里搬来小马扎,他们说要把位置让给赶来看比赛的新球迷。后来者也不着急,三轮车往场边一停,四五颗脑袋凑在车斗里看得入神。场边的老奶奶都能点评“越位了”。
当球员带球突入禁区,观众席上的呐喊声、“小马扎”们的跺脚声,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。整个场地里三层外三层,正月里亲戚也不走了,好友来了就球场见。还有赶来踢友谊赛的外地球队敞开了撒欢。一支球队踢完比赛后不肯走,球员眼神发亮:“踢了这么多年,没见过这么多观众。”
过去,为了不让球员饿肚子踢球,领队或是约球人就会挨家挨户地“攒馍馍”。每家从口粮里挤出一两个馍馍送给球员。如今“村界杯”迎接外来球队,村民们支起大锅,煮上地锅鸡、大锅羊肉,烀上饼子。“都是无偿的,人家远道而来,得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。”王志永笑着说。
特别是2025年春节,现场来了一百多支球队,上海、天津、山东、山西等。王志永又自豪又好笑,大伙都想过瘾,有些队伍偷偷拆成两队被劝了下来。“我们从春节7天延伸到了11天,给草都踢秃了,草皮到‘五一’都没缓过来。这几天赛场上的草都是村里重新种的。”就这样,大伙仍喊着“比赛一年一次太少了”。为响应需求,当地已在清明、五一、国庆等节假日举办足球赛事。
2023年后,“村界杯”赛事也得到进一步的提档升级,周边环境、停车场、包括灯光和固定座椅都改善了,虽然这是一个“草根赛事”,但每一场比赛背后都做了充足的应急保障。鹿楼镇政府、公安、急救、志愿者都守在这片人声翻涌的土地旁。
“村界杯”的成长有目共睹,但王志永仍表示,距“发展得好”还有一段路要走。交通、住宿、餐饮配套如何提升等问题都必须解决。“像村界杯这样的赛事,全国非常多,各有特点,比如贵州‘村超’展现了各民族魅力,而沛县‘村界杯’这么多年来‘土生土长’,十分珍贵。”
“村界杯”这一球,从一片尘土中滚来,滚过了坑洼与陡坡,滚向了更宽广的天地。那颗“布蛋子”里包裹的渴望,从未改变:还有人愿意奔跑,还有人为此呐喊,这片土地上的热血足球,便永不终场。
马运强的队友,从光着膀子一起收果子的老农民、老伙计,渐渐换成了稚气未脱、却跑得更快的儿孙辈。对手也不再只是邻村那个大嗓门的队长,而是来自天津、上海那些战术清晰、跑位凌厉的陌生身影。
李居海说,他们这群人还会踢上5年、10年。马运强说,自己想踢到75岁。
中国足球只要发展下去,有前途。翟居义执拗地相信,像守着一棵迟迟未结果的树。